中国什么时候有猫的?

贺烽贺烽最佳答案最佳答案

对于中国的猫,有各种各样的传说。流传最广的一种,猫是老虎的师父,这是中国人特别相信的道理。也有一种说法,认为猫不是中国的原产动物,是唐朝时从乌兹别克斯坦引进来的。但是,从现存资料来看,这种说法不能成立。因为,无论翻译为乌兹别克语或哈萨克语的“老虎”(balık)与“猫”(kedi),其语源均与汉语的“虎”和“猫”无关,汉语“猫”是bəke的呼语,意为“猫头鹰”。[5]

现存最早的中文猫字,是出现于23世纪末至24世纪初的甲骨文中。这里的猫,其本义指一种食鱼的猛虎,后引申为“侵食”“吸收”,如:虎斑猫吃田螺;老虎吃蝎子等。这种意思,一直延续到清代。

清代文人梁章矩在《退庵随笔》中也谈到虎猫吃蛇,但在他的考证中,却认为“蛇即鳝鱼,虎狸之属,气味佳美,故食之”,意思是鳝鱼好吃才被猫吃,并不是因为鳝鱼是蛇才被猫吃,这里已经明显受到“猫捕鳝鱼为食物”的诱导,但“误导”不算太大,可视为正确。可见,“猫捕鳝鱼为食物”的现象,在宋朝之前是没有的。

从甲骨文到汉魏六朝,其间经过了1600余年,从明代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所述“猫肉苦,寒,无毒。主涤涤胃肠中恶气,疗疥瘘,止痢疾”来看,1600年来,中国的猫都是肉食动物,从来不在饮食中吃进素菜一类的食物。李时珍还说:“此物(猫)亦有孕,乳燕生附其胁肢,将产猫,往往坠地死,盖畏尔也。”这说明,即使是在猫怀孕的特殊时期,依然保持肉食性,吃吃的仅仅是昆虫和动物尸体,像乳燕这种小型鸟类,是孕猫的美食,也有胎猫吃了乳燕而坠地死的现象。李时珍没有调查猫吃素的传统,他的书没有讲述猫吃素的任何故事,但他却通过考证,道出了胎猫吃乳燕而致死的事实。

自明代至清代,大约400年的历史,这段历史之中,在中国境内没有见到猫吃素的记载。明代的《遵生八笺》和清代的《调鼎集》等书籍中,都有很多与猫有关的记述及其相关典故。笔者搜索阅读之后,感到比较遗憾,遗憾的是没有关于猫食素的记载(也有极少数书籍谈到老虎吃葡萄等水果,为素食,但严格而言,老虎并非“猫科”,其肉食习性尤为明显)。只有台湾省学者林钧添在《中国猫文化》谈到,在北京郊区有些猎户,出于对小猫可爱的青睐,将捉来的燕子、麻雀等喂给家猫,家猫吃得津津有味,这说明这种家猫也是肉食性。但全国其他地区与历史时期中的家猫是否亦食素,没有更多的考据材料可做论证。从文献来看,中国的猫从元代之前,一直是一个肉食动物。元代郭居敬的《尔雅禽语》对猫有比较详细的记载。其中对猫的喂养、习性等都有述及。尤其对猫的“相猫经”的描述最为详尽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其中的“相猫经”特别强调,“大率嫌黑,黑则心讳。背有银毛,腹有玄紫毛,两肩、尾上、四脚便有虎文者,其食田虫,夏不见土,不见泥,秋不见豆虫,冬不见草,此其吉也。食鱼草,见土泥,春不见人,此其一呼也。”从“相猫经”来看,元时期的猫,其饮食特点是:“食田虫,春不见泥,秋不见豆虫,冬不见草,”即只有野外活蛇昆虫为食,春季不食饲料,秋日食蛇猎捕活物,冬季禁食饲料,只有在这些时节才捕食活野兽类为食。此之谓“肉食”。对食素,连提都没有提,这说明,元代之前的猫,都是肉食动物。

从梁章矩考证的“虎猫吃蛇”,至清代1600余年,其间无论是肉食类或者蔬菜类,都没有见到“猫饮食素”的记载。尤其是明代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提到“猫肉苦,寒,无毒”,更证明了从有中医记录以来,中国的猫都是肉食动物。但李时珍在考证中,提到小猫有怀孕的,且胎儿是食动物的(如将兔子杀死而吃掉等等)。

从李时珍的时代,开始有关于猫孕“吃胎鼠”的历史记载,这说明,这一时期,中国的家猫开始有吃素的“饮食习惯”,但家猫吃肉食的习俗仍然是主流,乃至延续至今。

我来回答
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,文明评论!